手中的泥文化——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有“堅如鐵、明如水、潤如玉、聲如磬”之譽,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自清光緒年間形成且具有代表性的完整工藝以來,經過一百余年的發展成為云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陶藝品種,享譽海內外。因其紫陶,建水這個位于中國西南邊陲的小縣也漸漸引來無數人的探尋,這塊小石頭是究竟如何成為聲名鵲起的中國四大名陶的?(金馬碧雞坊)
建水,古稱“步頭”,地處滇南,是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管轄的縣市之一,歷史上曾一度成為滇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和交通樞紐,居住著漢、彝、回、哈尼、傣、苗等少數民族。早在元代時期,建水就開始興建廟學、清代前后開辦書院,使其深受中原文化的熏染,得了“文獻名邦”、“滇南鄒魯”的美譽。中原文化的傳入、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其成為云南邊地文化交融的中心與代表,遠離了朝代更迭的戰火混亂,為當地陶瓷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金馬碧雞坊)
1980年,由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專家聯合建水工藝美術陶廠對碗窯村遺址進行考古并勾勒出了紫陶的發展脈絡——“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建水紫陶歷經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形成了以“刻填裝飾”“無釉磨光”為特色的制作技藝,加之中原文化的傳入形成了陶工與文人之間的相互合作,形成建水紫陶獨特的文化技藝特色。建水紫陶在其發展歷程中也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清朝時期,鴉片開始盛行,傳統的鴉片煙槍使用金屬煙斗或玉質煙斗,價格昂貴,一些陶工便開始嘗試用陶模仿制作出了價格低廉、實用性高的粗陶煙斗,到了清道光中后期,煙斗突破了它的功能性,一度成為人們欣賞和把玩之物,一時間,很多的文人們也開始加入到了煙斗的制作和把玩行列中,為建水紫陶的文化特色奠定了基礎。(金馬碧雞坊)
清宣統二年(1910年),建水開始推行禁煙政策,禁止制作煙斗,建水紫陶的制作方向也發生了變化,花瓶、文房四寶、氣鍋等成為建水紫陶的主要產品,這個方向的發展為建水紫陶成為“中國四大名陶”奠定了不可磨滅的基礎。(金馬碧雞坊)
新中國成立后,建水紫陶產業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建水在其發展路上迎來了自己的春天。1953 年,建水紫陶的代表人物向逢春帶領當地陶工制作了80多件作品,參加了由國家文化部主辦的“首屆全國民間美術工藝品展覽會”,建水紫陶以其獨特的工藝及藝術特色與重慶榮昌陶、廣西欽州陶、江蘇宜興陶一并被國家輕工部命名為“中國四大名陶”。(金馬碧雞坊)
如今隨著國家對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的決心,建水紫陶也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占有一席之地,名聲遠傳海內外,很多文玩內的高手們開始被它所吸引,李尚文就是其中一位,李尚文曾是經營翡翠文玩的,后來在一次朋友的聚會當中接觸到了紫陶,感受到了紫陶那種“予人于閑”的氣質,它簡單,古樸,令人身心平靜,還沒有什么假貨,就喜歡上了,于是便在金馬碧雞坊開了自己的一家建水紫陶店,經營主體是紫陶茶具。李尚文說:“從健康的角度來說,長期使用紫陶茶器可以攝入豐富的礦物元素,因為建水紫陶使用的泥料是亞熱帶濕潤地區紫紅色砂頁巖風化形成的土壤,鐵元素含量豐富。從口味上來說,玩家認為不同透氣性的器具泡茶,味道會有所不同,因為不同器具的泥料不同,器具天然的透氣孔就不同。紫陶玩家很滿意紫陶的透氣性,它可以讓茶葉充分地舒展,原枝散葉,釋放出茶原有的味道,并且紫陶最配普洱,從用紫陶茶罐裝茶,再到用紫陶器具泡茶,茶葉從儲藏到味道的最終呈現,都是最好的。(金馬碧雞坊)
紫陶因其天然的屬性是需要靠純手工去制作完成的,無法被一一復制,在當下這個”亂花漸入迷人眼“的眾多商品中,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還是那些大自然所恩賜的,它們凝結了時間與智慧,經過古人的千錘百煉、時間的斗轉星移才敢登上大雅之堂。(地址:金馬碧雞坊金碧花市入口處)
參考文獻:
《中共建水縣委宣傳部.建水陶瓷文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云南建水窯的調查和分析》 葛季芳
《建水紫陶文化探源》聶磊明,吳雨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