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金馬碧雞商城內又迎來了一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就是:皮革雕刻非遺傳承人——高玉文。
非遺小知識
自2006年起,國務院將每年6月的第2個星期六設為“文化遺產日”,各地都在“文化遺產日”前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為非遺保護工作營造了良好的氛圍。2016年,國務院將“文化遺產日”調整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凸顯中國對文化和自然遺產工作的高度重視。
2020年6月13日是我國的第15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央視網對高玉文老師進行了采訪報道。
昆明電視臺也曾對高玉文老師進行了采訪報道,以下內容為昆明電視臺專訪內容:
皮雕工藝世家
高玉文出生在一個民間皮雕工藝世家,自幼喜愛民族民間文化,特別對傳統手工藝有著濃厚興趣,青年時期跟隨父親學習手工皮具制作。十多年癡情的探索,練就了精巧的皮雕技藝。多年來,高玉文曾經多次前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考察學習當地的皮雕藝術。在學習借鑒的同時,充分結合西南地區民族特色,在圖案的設計、款式的創意方面進行了創新,并保持著傳統手工制作,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皮雕藝術風格。
皮革雕刻的工序很復雜,每一件作品的完成都來之不易,經歷從選皮、設計、梳理、裁皮、線描繪畫、走刀線、皮雕刻、上色、縫線、磨邊、拋光、打蠟等多個工序才得以完成作品。
高玉文的皮具選用的都是牛皮,牛皮具有細致的紋理和毛細孔,柔軟且強韌,可塑性、延展性都很強,是皮雕材質的最具選擇。選用優質牛皮后,要察其肌理。疏密,磨搓考鑒,精心布局,勾勒打稿,銀針刺線,雕飾凸凹,著墨上色。工序繁雜,使得每一件作品的完成都來之不易。
高玉文皮雕作品選料考究,個性鮮明,尤其擅長大型皮畫、皮背包、錢包的制作,紋飾多取材于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每一件皮雕作品均融入了視覺美感及創意巧思,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技藝特點
1、高玉文在其皮雕作品中融入古滇文化、漢文化、佛教文化及民間文化的元素,題材廣泛,其傳統青銅紋、人物、花鳥等作品具有鮮明的傳統特色、民族風格與地方特色;
2、高玉文在牛皮上將雕刻與彩繪結合起來,在處理過的牛皮上用傳統工藝進行雕刻和鏤空造型的同時,加以現代彩繪等工藝,使其作品更有藝術感;
3、高玉文的皮雕作品中包括皮包,在實用性方面有較高價值。
主要代表作品
大型橫幅皮雕作品“昭君出塞”
大型橫幅皮雕作品“梵天圖東壁“(取材于敦煌壁畫)
大型橫幅皮雕作品“五百羅漢”(取材于昆明筇竹寺)
加入中國傳統民間民俗與神話故事元素作品,主要代表作品有:
“秦叔寶 尉遲恭"(取材于傳統門神)
“三英戰呂布"(取材于《三國演義連環畫本》)
“裴元慶三錘擋元霸"(取材于《隋唐演義連環畫本》)
還有加入傳統文學作品自行想象創作的皮雕作品,主要代表作有:
“大鬧天宮"(取材于《西游記》)
“八仙過海"(取材于《爭玉板八仙過?!罚?/span>
等60余件大型皮雕皮畫作品,1000余件中小型皮雕作品,得到圈內外皮雕摯友及消費者的高度認可與喜愛。
個人成就
2016年應邀任云南省財經大學外聘教師,在學校開展皮雕技藝傳授課程;
2016年應邀任昆明學院外聘教師,在學校開展皮雕技藝傳授課程;
2016年年應邀任云南藝術學院外聘教師,在學校開展皮雕技藝傳授課;
2017年應邀任民族中學外聘教師,在學校開展皮雕技藝傳授課程;
2018年應邀任昆明市西山區金殿非遺基地外聘教師,在基地開展皮雕技藝傳授課程;
致力傳承
高玉文每年會參加很多次非遺活態展覽,現場為觀眾演示皮雕藝術,黑龍潭梅花節、圓通山櫻花節、金殿廟會、大觀樓荷花節等。
只要走進他的工作室就能聽到小錘敲打的聲音。雕刻與敲打能賦予皮革以特殊的審美價值,賦予皮革藝術的生命與靈魂。雕刻的深淺、刀法的運用、敲打的方法都會在皮革上產生不同的視覺圖像,從而帶來不同的美感,使人產生不同的情感效應。
工作時的高老師專注嚴謹、一絲不茍,時而也因為對自己作品的滿意和喜愛而露出孩子一樣開心的笑容。冷靜又睿智,熱情又奔放。就未來發展,讓高玉文高興的是已經將皮革技藝逐步傳承到兒子高韓手里。
高韓是二十一歲的年輕伙子,眼界寬,思維獨特,對工匠技藝有一定的認識,特別推崇工匠大師文化。
高韓決心在重視文化的市場環境下,計劃著走訂單模式的高端路線,相信市場一定.前景廣闊。
落戶金馬碧雞商城的高氏皮雕,定名為“老高莊皮雕”,高玉文老師表示之所以選擇金馬碧雞商城,是因為這里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金馬碧雞坊”特有的歷史和文化氛圍,有歷史、有文化就是“非遺”傳承最好的基石,也希望通過自帶流量的“金馬碧雞坊”讓更多的人認識“皮雕”認識“非遺”。
同時,商城負責人郎咸志也特別重視云南民俗文化的輸出,他表示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文化決定了它以什么樣的氣質向世人展示自己,只有文化才能讓一座城市在百家爭鳴的競爭中保持清醒、不被同質化,也只有這樣這座城市才能被世人所喜歡和記住。